地铁出站,公司所在的产业园区距离你还有2.5公里,打车要付个起步价、骑车又太累。如何让市民的“最后一公里”即方便舒适、又价格不贵?在2024世界大会现场,上海首个“AI定制需求响应式”公交平台“智捷易行”亮相,把传统的“人等车”变为“车等人”。
在大会体验区,停靠着一辆“智捷易行”需求响应式无人巴士,通过扫码手机小程序或者直接利用智慧触屏,就能预约进行体验。今天(6日),记者乘上了这辆需求响应式巴士巴士,车载智慧屏实时显示行使路线和周边路况。
“市民可以通过线上小程序预约接驳巴士,小程序算法在汇集多人的相似需求后,将自动计算满足每个人出行需求的最优线路,然后调度巴士完成接驳。”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数智交通实验室主任董志国表示,这将打破“最后一公里”的接驳痛点。
传统公交巴士往往是“固定长线路”,线路固定、站点固定、总长度达数十公里,市民以低成本就能满足长距离的出行需求。但面对从地铁站到公司、从菜市场到社区的短距离、高频次接驳新需求,传统公交车有时却力不从心。
董志国介绍,需求响应式巴士把传统的“人等车”变为“车等人”。车辆的线路和发车时间是根据乘客的需求进行定制的,服务范围设定在以地铁、片区为中心的1公里至3公里内,应用场景包括产业园区、大型社区、大学城区、会展区等各类城市片区。
比如,在本届世界大会,“智捷易行”已试点应用,不仅在大会无人驾驶体验区向市民提供接驳体验服务,同时也承担了本次大会地铁至大会现场及各场馆间的实际接驳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会展区内短驳往返于世博中心等大会场地内的“智捷易行”巴士,全部为无人驾驶巴士,科技感满满。“当前,在封闭的园区、展区道路上,无人驾驶巴士已完全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从线路规划、人员接驳到驾驶上路的一系列动作,全程无须人工干预介入。”董志国表示。
在技术上,“智捷易行”采用AI算法,融合了企业从上海路网规划时期就积累下的数十年交通设计原始数据,以及上海全市35类人—车—路多源大数据,训练出行链大模型,分析不同区域、不同类别、不同特征人群的出行规律,预测市民的出行需求。
只要市民预约,AI大模型将自动采集附近所有乘客出行需求,并根据不同个体起始位置、到达目的地、周边公交资源分布、运行能力及不同方案对区域整体通行效率影响,即时计算出最优接驳线路。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