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立问官方介绍,这是一款依据六度人脉原理 (该理论指出,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 6 个人以内的熟人链和任何其他人取得联系)设计的小程序。
该小程序试图通过朋友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寻找到问题的最终解决者。根据小程序制定的规则,每个助力传播信息的人在问题解决后都能得到相应的赏金酬谢。
它的操作方式很简单:用户只需在主界面填写问题、赏金金额及问题时效并完成支付,便可生成一张附带问题信息的二维码图。其它用户通过扫描图中的二维码选择回答或传播问题。
在有效期内,由发起人采纳回答者中的一个回答作为问题答案,然后进行赏金的发放。如若传播人超过在3人以上,赏金只发给被采纳者前面的3个转发人。
提问者可以通过立问人脉提出问题,生成有关问题的二维码图。随着提出的问题通过人脉链一步一步地传播,最终获得问题的答案。
通过建立在微信平台上的问题传播方式,提问者可以与传播者、回答者进行交流。从而构建了陌生人社交的桥梁。
立问人脉的一个突出特点还在于它的悬赏金设置,提问者提出问题时须支付至少10元作为悬赏金。其规则如下图所示:
问题解决时,被采纳者将获得悬赏金的 80% ,而剩下的 20% 最多可以被人脉传播单链上最靠近回答者的前三个人瓜分。
如果有两个转发,那么他们将根据与被采纳者的距离分别获得8%及12%的赏金。
回想一下在互联网还未发展起来之前,遇上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们会怎么办?向亲朋好友寻求帮助想必是大多数人的选择。除了向他们询问,我们兴许还希望通过他们去咨询他们认识的朋友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成功率。
如今,虽然以互联网构建的社交网络已十分成熟,但作为人,天生倾向于与熟人建立亲近沟通的模式在本质上却并未改变。立问人脉设计的这种以自身的社交圈为基点向外寻求帮助的模式,为解决问题提供新平台——它让用户以更迅速、方便的将自己的诉求传播出去。
除此之外,这种模式在理解和操作上都十分简单,基本不受用户年龄以及性别等条件的限制。可以说,无论男女老少,只要会用微信,就可以上手这款小程序。
提问者作为传播起点,能看到问题传播的链条,而链条上的用户都可以在小程序中向提问者发送消息。
用户可以与提供解决方案的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在这样的模式下,与用户聊天的人即使互不相识,相比街边偶遇的陌生人来说却拥有更高的信任度。这种人是可以“溯源”的——你可以通过显示的人脉传播链,找到链条的起始端,只需费些精力,就有很大概率能了解到交谈者的真实身份信息。
究其本质来看,立问人脉采用了通过用户的社交裂变来迅速获取更多用户的模式,通过发放悬赏金的形式激励用户转发。
由于有利益驱动,提问者的问题的传播人在传播问题时相当于进行一次了“抽奖”——假设通过该用户的传播而获得的答案被提问者采纳,该用户就能获得一定比例的悬赏金。
人脉传播链中的用户们为提问者和被采纳者之间搭建了桥梁。通过这个机制,当问题解决时,提问者的需求得以满足,中间者在参与社交的同时还获得了金钱奖励,而回答者则获得了收益。
此外,在整个链条中,三方都在传播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愉悦感及满足感。
虽然近期立问人脉刷屏朋友圈,但体验下来,我们认为如果这款小程序想要继续火爆下去,面临的挑战还很多。
其一在于这种极易复制的模式。对于其它公司来说,若想要复制立问人脉的模式十分容易,同质化产品将变多,而立问人脉不具有保护自己的护城河;
其二,在寻求答案的模式下,如果传播面足够大,当提问者面对诸多回答者时,沟通与筛选成本也将相应增大。经过体验我们发现,虽然认真回答问题的人不在少数,但随意回复留言以及吐槽的回复者也很多。对于真正希望解决问题的人来说,未经筛选的回答机制让提问者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沟通成本;
其三,用户粘性。立问人脉才刚出现,很多用户都是源于好奇而进行的尝试。但这种模式较新,多数用户没有使用的习惯。在用户尝新的冲动过去之后是否还能稳定长期的运营下去?这兴许也是立问人脉团队需要考虑的问题。
几年前,付费问答产品“分答”(现已改名为“在行一点”)也火极一时,我们将这两款产品进行简单的比较:
两者相比,分答更加注重知识问答中的“知识”——强调问题以及答案的质量;而立问人脉则更注重知识问答中的“问答”——强调一问一答间形成的社交关系。
随着网络体系的成熟,社交在生活中占比越来越大,知识也变得更加繁杂。 人们对社交和内容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