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起步期”发展,成德眉资同城化进程不断提速,跨区域产业协作实现“多点开花”,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显。迈入“成长期”融合的新阶段,成都都市圈跨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将逐渐由“点”状集聚到“线”性关联,进而向“网”状融合演进,对区域资源整合力、产业融合度提出更高要求。为深入分析成都都市圈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情况,本系列研究系统构建涵盖成都都市圈“成长期”三年(2023-2025年)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综合评估框架,兼顾横向评估与内部评价相结合,建立“集群竞争力指数”“产业链协作力指数”两套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成都都市圈“起步期”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水平,找出与国内其他都市圈的发展差距,为成都都市圈“成长期”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支撑。
聚焦产业链协同发展水平,以成都都市圈9条重点产业链为研究对象,运用企业、专利、投融资等多源大数据,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大维度构建了成都都市圈9条重点产业链内部协作力指数,客观反映成都都市圈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现状与特征,为“成长期”协同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做强现代产业协作引领功能提供支撑。
本研究以协同共建高能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目标,以提升重点产业链内部协作力为标准,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为表征,从产业联系度、创新联系度、资金联系度、人才联系度4个维度,构建成都都市圈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产业联系度突出都市圈内重点产业链供应配套水平与市场腹地范围,创新联系度突出都市圈内重点产业链产学研协作与成果本地转化能力,资金联系度突出都市圈内重点产业链对外投资与市场化融资水平,人才联系度突出都市圈内重点产业链高端人才跨区域资源整合能力。具体指标设置如下:
(一)总体情况:成都都市圈9条重点产业链产业协同水平各异,协作力指数呈现“三级阶梯状”分布特征,清洁能源装备、绿色食品(调味品)、轨道交通产业链产业分工协作水平较高。
成都都市圈内部9条重点产业链协作力指数得分差距较大,产业协同情况差异性显著。清洁能源装备、绿色食品(调味品)、轨道交通产业链协同指数得分排名前三,产业链都市圈内部分工协作水平较高;航空装备、锂电、医美服务、医疗器械(口腔医疗)的产业链协同指数得分排名第四至七位,产业链都市圈内部分工协作水平处于中游水平;新能源汽车和新型显示产业链协同指数得分排在最后两位,产业链分工协作水平亟待提高。
(二)产业联系度:锂电、清洁能源装备和医疗器械(口腔医疗)产业联系度较高,清洁能源装备、锂电产业链都市圈市场腹地广阔,医疗器械(口腔医疗)、航空装备、锂电具有良好的就近配套能力。
从重点产业链分支机构数量都市圈内占比来看,清洁能源装备、锂电产业链都市圈市场腹地广阔。成都都市圈9条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分支机都市圈内占比达到60%。其中,清洁能源装备和锂电产业链“链主”企业分支机构数量都市圈内占比100%,并列排名第一,绿色食品(73%)、轨道交通(67%)分列二、三位。从重点产业链都市圈内配套企业来看,9条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供应商都市圈内占比达到32%。从产业链来看,医疗器械(口腔医疗)、航空装备、锂电具有良好的就近配套能力,医疗器械(口腔医疗)产业链“链主”企业供应商全部来自都市圈内部,绿色食品供应商都市圈内部占比63%,医疗器械(口腔医疗)、锂电两条产业链“链主”企业客户都市圈内占比分别为71%、55%。
(三)创新联系度:绿色食品(调味品)、清洁能源装备、轨道交通具有较强创新联系,绿色食品(调味品)产学研合作较紧密,清洁能源装备、锂电产业链本地转化水平较高。
从重点产业链合作专利都市圈内占比来看,绿色食品在都市圈内联合专利的占比高达62%,排名第一位,清洁能源装备(35%)和轨道交通(34%)分列二、三位。从重点产业链专利都市圈内转化情况来看,清洁能源装备、锂电产业链在都市圈内专利转让占比高达97%和91%,表现出良好的本地转化水平,轨道交通(83%)紧随其后,排名第三。
(四)资金联系度:轨道交通、清洁能源装备和新能源汽车资金联系较紧密,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调味品)、医疗器械(口腔医疗)都市圈内投资强度较大,清洁能源装备利用都市圈市场化融资能力较强。
从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对外投资都市圈内占比来看,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调味品)、医疗器械(口腔医疗)都市圈内对外投资强度较大。成都都市圈9条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都市圈内投资企业数量占比达55%。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调味品)、医疗器械(口腔医疗)三条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对外投资都市圈内占比超过69%。从重点产业链跨区域市场化融资金额来看,清洁能源装备都市圈内市场化融资占比最高达81%,排名第一位,医美服务(48%)和新型显示(38%)分列二、三位。
(五)人才联系度:航空装备、绿色食品(调味品)和轨道交通产业链人才联系密切,人力资源跨区域整合资源能力较强。
从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高管都市圈内对外任职数量来看,成都都市圈9条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高管都市圈内对外任职数量占比达50%,企业高管在不同企业的任职,有利于加快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以及供应链资源合作。分产业链来看,航空装备、绿色食品(调味品)和轨道交通产业链企业高管在都市圈对外任职占比排名前三,分别为67%、65%和65%,对都市圈资源整合能力较强。
总体来看,成都都市圈9条重点产业链协同指数得分平均不超过0.5(注:根据评价模型,9条重点产业链协同指数总得分为1。),重点产业链内部协作水平整体有待提升。如,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的供应商都市圈内占比分别不足10%、30%;医美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都市圈内联合申请专利数量不足10件;航空装备和锂电产业链都市圈内机构投资占比不足1%。究其原因,在于成都都市圈跨区域产业生态营造不足,具有生态主导力和资源整合力的关键主体培育不足,“链主”企业、创新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等关键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研究在归纳提炼先发都市圈协同推进先进制造业成链集群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前两辑对于成都都市圈先进制造业集群外部竞争力与内部协作力的评估与问题剖析,谋划提出“以中介机构为桥梁、以平台载体为支撑、以‘链主’企业为引领、以资本要素为杠杆”四大路径,并针对性提出推动工作落地落实的举措建议,为成都都市圈“成长期”实现先进制造业成链集群发展找准切入口。
一是注重促进机构的系统化、梯度化培育。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例,其相关集群促进机构的培育,是从省级层面进行统筹。当前,湖南省已培育出50余家服务能力强、影响力大的集群促进机构,形成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新型集群治理模式。与此同时,湖南省还定期召开产业集群建设工作会议,组织长沙市工程机械行业协会、株洲先进硬质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中心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机构,分别从促进机构建设、集群培育发展主要工作经验进行交流与分享。此外,还支持高能级集群促进机构先行示范、创新探索,其中,长沙市工程机械行业协会牵头制定了《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机构建设指南》团体标准,为促进机构建立、基本条件、服务模式、重点工作、服务评价与持续改进等方面提供经验指导。二是注重跨区域、分领域完善机构架构,进一步强化统筹能力。以广州都市圈为例,其中,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的促进机构——广州超高清视频产业促进会,在广州设置了总部,在佛山、惠州分别设立分支促进机构,由总部对分支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分支机构负责管理所在地企业资源、筹划对接活动等工作,形成了“1+2”总分协同的集群促进组织架构,有力提升了集群培育和建设工作的统筹力度。三是注重联动相关会员单位强化集成服务供给能力。例如,广州都市圈的广州超高清视频产业促进会,围绕集群“链主”企业需求,梳理潜在中小企业供应商名录,并由“链主”根据业务需求“勾选”确定邀请人员名单,且将供需对接活动会场设在“链主”企业中,提高了对接交流的精准性和供应商参与积极性。此外,促进会依托其理事长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为企业提供从材料到整机设备、从硬件到软件直至复杂大系统的检验检测、数据分析等高价值生产性服务,为促进会整合上下游资源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是注重以带动全产业链为目标强化“链主”企业培育。例如,深圳都市圈、广州都市圈在广东省统筹下统一开展“链主”企业培育工作。广东省正以“链长+链主制”为引导,培育壮大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而对于如何发挥“链主”企业在稳链强链中的“领头雁”作用,明确提出,“链主”企业需要资源整合能力突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企业原则上不少于20家。二是注重为都市圈企业打造供需对接平台,推动“链主+链属”高效链接。例如,长株潭都市圈依托长株潭园区发展联盟,构建了推动长株潭实现产业发展和信息共享、促进产业协同配套、为园区和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性数字化云平台——长株潭产业协同发展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产业政策及产业项目资讯、产业链图谱及产业地图呈现等服务。此外,还上线了“长株潭工业名企优品大展”微信小程序,在三地开展工业产品互认的基础上,通过设立“名企优品”“买卖互通”“服务共享”三大功能板块,为都市圈名企供应链接洽和市场拓展提供桥梁,促进名企与配套企业融通发展。
一是注重将较优的政策及资源在更广范围内推广共享。广州与清远建设的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参照深汕合作区模式,在合作区内实施广州开发区的政策和机制。此外,两地还通过创新打造“反向飞地”,充分吸收广州的优质资源要素进而反哺清远。其中,围绕拓展“招商飞地”合作,在广州核心区建设清远综合招商展示中心;围绕协同强化“创新飞地”合作,在广州科学城共建广清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驿站,在广州创新集聚区共建广清产业创新孵化器;围绕携手提升“市场飞地”合作,在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清远配送中心、生活消费品流通基地。二是注重构建完善跨区域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例如,上海大都市圈聚焦强化风险共担,聚力增强长三角地区税收制度统一性,在企业跨省(市)迁移业务办理、涉税业务由报与办理、房产土地税源管理业务办理、税收政策执行标准规范统一等方面先试先行,打破了行政区划对统一税收征管制度的限制。聚焦推动利益共享,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通过跨行政区重大项目共建、联合招商引资等形成了财政资金横向转移支付、股份合作模式、新增税收共征共享等财税分享模式。其中,股份合作模式最为常见,由共建地按照一定的比例共同出资成立合资股份公司,并通过该公司对园区进行经营管理、发展规划等,取得收益根据双方持股比例进行分成。三是注重完善创新平台联动机制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以南京都市圈为例,通过共建“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生态图谱”,汇集都市圈内重点企业、高校院所、创新平台、孵化载体、高新园区等科技创新资源信息,为都市圈创新主体提供创新资源展示、检索、链接等一站式可视化服务功能。制定了《关于促进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实施办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首批遴选8家机构承担“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计划”,通过市场化手段,从技术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在城市间搭建桥梁,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充分对接,促成合作。
一是注重建立多层级、多主体的基金组织架构。例如,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基金,该基金是由湖北省投资引导基金、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武汉产业发展基金、武汉创新投资集团、江夏科投集团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等都市圈内城市出资平台共同发起,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作为湖北省投资引导基金受托管理机构参与。二是注重打破行政区财政资金跨区域出资限制,推动基金市场化运作。例如,上海大都市圈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果转化基金,由科创走廊九城(区)和相关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认缴,上海松江区认缴出资3亿元,科创走廊其他八座城市各认缴出资1亿元,作为市场化专业基金管理人,海通证券认缴出资5.1亿元,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在基金成立后以增资形式出资,引导基金出资比例为子基金总规模的20%-30%。三是注重投优、投早、投小,最大化发挥基金赋能作用。以上海大都市圈为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果转化基金自成立以来,重点瞄准都市圈内本土优质企业,已直投7家“硬核科技”企业(数据来源:企查查),涉及湖州(2家)、嘉兴(2家)、上海(2家)、苏州(1家)等四座城市。同时,被投企业中成立时间不超过3年的小微企业占比达半数,投资轮次主要集中在A轮及战略融资。
一是围绕“市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培育梯队,在省级层面配套建立中介机构梯度扶持体系。二是借鉴广州都市圈经验,在机构缺失或基础薄弱的集群协同市州,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帮助其尽快建立成熟的产业促进机构,形成“总部+分支”的跨区域组织模式。三是借鉴深圳都市圈经验,丰富中介机构检验检测、联合攻关、技术转移等服务功能,将中介机构打造成为产业集群的战略研究中心、创新组织中心。
一是加强“链主”企业遴选与激励,借鉴广东“链主”企业遴选经验,围绕产业链整合力、供应链掌控力等,建立“链主”企业评价指标体系,遴选一批与产业链发展方向相适配的省级“链主”企业,对评选出的“链主”企业在跨区域金融服务、用地、用能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二是建立并动态更新“链主”企业培育库,加强“链主”企业培育与其他企业梯度培育工作衔接,优先将贡嘎培优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高梯度企业,纳入“链主”企业培育库。三是“以评促引”引导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借鉴上海“工赋链主”、浙江“企业共同体”经验做法,引导“链主”企业通过数据联通融通、平台赋能融通等模式,打造融通发展生态。
一是借鉴上海大都市圈经验,在成都都市圈内编制发布成都高能级创新平台技术推广目录,并结合技术成熟度,在德眉资孵化一批以成都都市圈命名的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等衍生转化平台。二是借鉴南京都市圈经验,依托成德、成眉、成资协同创新中心,共建“成都都市圈科技创新生态图谱”,整合德眉资已有创新资源。同时,通过完善订单式研发、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等机制,推动德眉资多元主体靠前参与成都高能级创新平台技术研发,并强化联合研发项目政策倾斜。
一是整合省市基金力量组建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引导基金,借鉴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基金组建经验,由四川区域协同发展投资引导基金等省级产业引导基金参股,成德眉资四市国资平台出资,联合银行托管机构等组建百亿级区域性分母基金,重点投向都市圈9条标志性产业领域。二是加强引导基金市场化运作水平,遴选具有较强配资能力、募投能力、运营管理能力的基金管理人,推动基金管理人以出资入股形式打造利益共同体,并撬动银行资本、资产管理公司等社会化资本参与出资。三是深化“以投带引”跨区域资本招商模式,推广中航智无人机项目联合招引经验,适时开展政策性直投,鼓励效益类基金对优质项目进行跟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