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工厂朋友让我帮忙调研下他们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入局办法,到工厂参观产品的时候完全就是懵逼的状态,因为跟我们以往做的产品完全不同,如果想要彻底给研究透只能像一个新生儿一样一步一步来学习,于是在简单了解了他们的产品和情况之后回到办公室就开始了一通恶补。
对于一个完全模式的产品线研究我的经验就是先去看看市场的品类划分,所以我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先把每个平台相关分类的细分节点全部给整理出来,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整理的远远不止是亚马逊、eBay、速卖通、沃尔玛这类的平台,更多的还有垂直领域内的细分平台和网站,还有就是一些DTC品牌的网站。
在完成整个分类的节点树画像之后,我做的第二项工作就是整理他们所在的细分节点的基本产品信息,比如头部商品的上线时间,客单价,评价数量以及大致销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商品的品牌情况,诸如是否有品牌的独立网站,品牌独立网站是否有正常运作,品牌站的流量规模,流量结构,以及品牌站的上线时间,品牌的注册时间和背后的注册公司,再就是品牌是否有多渠道多平台运作,是否有线下的经销商信息。
因为对一类产品比较陌生,最快的学习途径就是大量阅读,所以在完成上述的工作之后,我拎出了几个综合分析下来比较值得学习的对象进入深度的分析,最终确定下来了三个站内的对象和两个站外的DTC品牌,接下来的工作就变的更为繁重和复杂了,通过亚马逊上搜索该类产品和谷歌关键词规划工具,彻底的捋了一遍用户比较关心的产品属性,然后就是对具体对象的庖丁解牛,我把几个品牌下的这类产品表现比较好的产品的图片 标题 五点 A+和独立站的产品详情页都统统进行了保存和深度浏览,同时还把他们自称的核心卖点和评论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提取,在产品信息整理基本完成之后又开始了新的工作内容。
想要调研出一类产品是否有市场和市场在哪里,我做了两件事儿,第一件就是把该类产品相关关键词在亚马逊上和谷歌上的月度搜索量进行了整理,并且提取出相关关键词在平台上前三个产品的流量占比,还有就是这些产品都在哪些搜索环境下的排名能都达到前三位;第二件事就是分析这些产品背后的品牌站的整体流量情况,比如:月度流量,流量来源的区域,流量的结构,以及流量的形式。
完成这些工作之后还远远没有结束,下一轮的工作就是分析这些品牌和产品的流量细节,这里我把流量划分成了几类:直接流量,搜索流量,推荐流量,社交流量。直接流量多数都是经过漫长的品牌积累才能够形成,没有好的品牌力是不行的,搜索流量里我又逐一统计了自然搜索流量和付费流量,并且统计了这些流量的来源词;推荐流量就比较复杂了,因为有很多形式的推荐办法,这里我重点关注的两类是论坛和媒体的推荐;至于社交流量这个并不复杂,但是工作量非常之大,用了一夜的时间重点关注了一个品牌在所有社交平台的表现,比如在Youtube上我捋了某个品牌所有的视频,因为他们的社交流量占比达到了惊人的34%左右,其中Youtube流量又在社交流量里占据了70%的份额,在整个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网红合作并不在广,而是在于深度,他们品牌从前到后一共上线了一百三十多个视频,有120多个视频都是网红产生的,而这120多个视频的背后仅仅只有不到三十位网红参与,因此有的时候多深入看数据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已经做的工作远远不止这些,比如搜索整理并且查看了某个品牌所有的站外评测文章,同时又对这些网站的流量规模,访客区域,主要内容等等进行了深挖,还把几个核心品牌背后的公司,专利,人员规模和招聘情况进行了研究,一度连他们网站使用了哪家的建站工具和插件这些都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还没来得及去整理他们的推广素材(推广时用到的配图、视频,标题和行动口号),还有就是帮他们评测的具体的人的联系方式,社交账号等等信息,因为这些都是入局的前提,最后一项工作也没有完成,那就是把自己从一个小白变成一个深度用户,只有真正成为深度用户才知道产品和营销方面的漏洞在哪里,真正的机会也才能够显现出来。
几天时间的突击恶补并没有让我成为一名专业人士,充其量不过是刚刚站在了门口,连入门都还远远没有达到,所以想要做好一件事儿,难度绝对不亚于攀登珠穆朗玛峰,我分享自己做这个事儿的过程也是为了能够让大家在研究产品,分析用户,分析市场的时候可以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庖丁解牛并不在于刀有多快,而是已经在无数次的摸索之后发现了牛的每一个结构,但愿我的体会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